放学时,婴幼儿园门口常常满满地站着不少的父母。那样父母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还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目前对于上婴幼儿园的孩子父母来讲,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早接派
丁丁妈:早接是安慰孩子
丁丁妈说,我都是早早来接的,不论是我来接还是孩子外婆来接,都是早早地在门口等着,一开门第一个冲进来,趴在门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做什么呢?是否玩得非常高兴?尽管目前孩子非常想去婴幼儿园了,大家还是期望看见孩子在婴幼儿园有什么活动,学会第一手的资料。另外,我感觉早点接对孩子也有心理上的安慰,他会感觉父母非常关心他,孩子们就怕父母不来接,怕父母把他给忘了。
策策母亲觉得: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策策母亲说,天天早上送孩子去婴幼儿园,母亲要离开的时候,策策总会说:“母亲,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回家!”当然我没提前接过他,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到目前,都是按园里时间4点30。从他的话里面可以看出,孩子在玩了一天后,他最急于见到的一定是父母,特别是见到其他小朋友都让父母接走了,他的心里更是有一种期盼心理。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地等待,我是全职母亲,不需要怕耽误时间而晚接,尽可能早点等在门外,从门外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在期盼着,假如看见了父母,每个孩子都在欢喜跳跃,孩子的心理就是如此,生怕父母不要他们了。
晚接派
每天妈觉得:想让孩子多些玩的机会
刚入园时每天也是天天都叮嘱母亲:“母亲你早点儿来接我呀!”但近期他已经完全适应并喜欢上了婴幼儿园的生活,也不再叮嘱我关于早点接的事了。先前是按时间去接,变成目前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后才想离开。他不急不燥地在玩着玩具,小朋友们走后,他还把小椅子都摆好堆起来。有时母亲晚些出现的时候,都看见他正和几个被晚接的小朋友,还有长托班的小朋友一块玩得非常高兴。
豆豆妈:晚接还可以多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一些父母实在是享受不了刚放学时教室门口嘈杂鼎沸的声音和异常拥挤的场面。豆豆妈说,由于接孩子时人太挤,所以索性晚些去接了。刚开始也会担忧孩子是否会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而哭闹不安,可是实践证明,豆豆适应得还挺好。另外豆豆妈说,由于晚去些老师不那样忙了,还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向老师认识一下她的状况,也很好呢!
海外学者过去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常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总是比其他孩子高,但假如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总是虚荣心较强;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常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总是较内向,甚至有的自卑。
为何会如此?
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看重,孩子能领会到,相比其他父母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母亲/父亲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假如父母一直第一个来接的,忽然有一天父母不可以第一个来接,孩子或许会失望甚至抱怨父母为何没第一个来,由于父母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特别需重视的是,必须要防止一直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一两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假如常常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由于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一直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园区门前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一种被丢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干扰孩子的一生。
小巴妈是个工作狂,她儿子小巴是个可怜的娃,小巴妈天天风雨不改,都是最后一个接他回家。小巴妈每次跟大家转述老师的话,大家都有种想揍她的步伐:放学铃一响,小巴从一秒前的活泼忽然安静下来,随后就是站在教室的一角默默地看着其他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眼里满是惆怅。当最后只剩下几个小朋友后,他总会带头自主地搬起小板凳放在婴幼儿园的铁栅后面,然后坐下来,手里抱着书包,样子像极了一只受伤的小兽。
所以说,无论是早接还是晚接,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要一直第一个,也不要常常落在最后。
婴幼儿园放学接孩子回家,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假如孩子平常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周父亲或母亲亲自接送一次
对孩子来讲,父母一直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角色,假如孩子平常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父亲或母亲最好亲自接送一次。由于如此的举动看上去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讲意义重大——父母平常忙,所以大部分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父母只须有空闲,总会来接我!如此的举动,对孩子来讲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母亲近期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母亲今天来接我!”外出口见到熟知的小同学,不由自主地说:“我今天也是母亲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是一个尽责的妈。
父母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办不到对孩子影响大吗?
上了婴幼儿园之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有很好的记忆力,特别是一些他们在乎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记得电视里过去看过如此的一个真实片段,说的是一位母亲鲜少接孩子,偶尔一次答应了却忘记了,视频里记录的是孩子等待母亲时那刻的心酸:
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孩子频频回头,生怕母亲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身边的小朋友也被一个个接走离开了,小孩子愈加失望,愈加着急。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他开始焦躁地来回疾步,继而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下摔,抽泣了一会后,忽然嚎嚎大哭,让身边的老师看得好心酸。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锐而脆弱。假如大人平常比较早接孩子,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母亲/父亲今天有事情,或许会比较晚接你回家,但不要以为母亲/父亲忘记你了或不要你了,你一直是父母最喜欢的宝贝!”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筹备。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做到这几个方面:
要“走路回家”。父母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应该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可以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其次,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益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主动交流”。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父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聊一聊婴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类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维持平静”。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婴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婴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总是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父母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可能维持家里往日平静的环境,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导致孩子紧张的情绪。父母平和的态度是孩子非常快适应婴幼儿园生活的好外部环境。
要“推荐快乐”。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的心理重压,给孩子减轻重压最好的方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父母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婴幼儿园一天的快乐。比如,你认识什么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什么好玩的游戏了?
同时,以下忌讳要牢记
忌“甜水等待”。天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干扰孩子在婴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干扰儿童的健康。大家主张孩子喝白开水,由于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拥有而人体很需要的微量元素。
忌“刨根问底”。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只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
忌“偏听偏信”。父母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的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不少问题。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总是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见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要“偏听偏信”。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