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暖暖棉花糖 图 | 汤姆的姥爷过世了(绘本)
1
不久前,小区一位宝妈跟我聊天。
她家养的一只兔子去世了,孩子哭得昏天暗地,家人只好安慰他说:“小兔子累了,它睡觉了。”
后来,家人又买了一只新兔子回来。有一天,孩子跟兔子玩累了,于是把兔子抱起来,重重地摔到地上。家人吃惊地问孩子为何这么做,孩子认真地讲解说:“由于小兔子累了,我想让它睡觉。”
孩子如果问起去世了的金鱼如何了,如果问起过世了的奶奶去了哪儿……你如何回答?
不少爸爸妈妈遇见这种问题,都爱用一些隐晦的说法,譬如把“死”比喻成“睡觉”,或是“去了一个非常远的地方”等来加以掩盖事实。大家以为这么做,可以非常不错地把孩子保护在一个没伤痛的世界里。可事实上,这并非一种适合的做法。
2
我首次认识死亡是在5岁,它就发生在我身边,近得只有一张老藤椅的距离。
那天,姥爷躺在椅子上睡着了,我叫了好几声他都一动不动。等我妈下班回来,她伸手去探姥爷的鼻息,突然,只见她滑坐到地上,眼泪一滴滴掉下来。
当晚,我爸把我送到大伯家。大概一周后,我才被重新接回家。我第一时间跑到姥爷的房间,发现他的床、衣柜和那张老藤椅都不见了。
我其实已经隐约了解出了什么事。难受、无处可逃的窒息……
这个时候,母亲走过来,她一脸疲倦,却携带刻意的云淡风轻,说:“姥爷在家住得不非常习惯,回老家了。”
我首次忍住了想要哭的心情,接过她的话:“那我还能否回去看姥爷?”
母亲点了点头,然后,从柜子里掏出一大袋的零食给我。记忆中,那天吃的虾条是苦的,薄荷糖是苦的,玉米卷也是苦的。
此后,我开始非常怕死,特别怕睡觉,我怕一睡过去就像姥爷一样再也醒不来。非常长一段时间里,每到晚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和万念俱灰。
有一次上课,我也突然想到“死”,我想象躺在一副棺材里的我,不会动不会说话不会站起来了,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我了,我就这么永远地消失了……不禁被吓得课也听不进来了,还一直发抖。不明就里的老师以为我病了,匆匆把我送到了校医室。
在“死”这个问题上,没人曾引导我,其后,“死”成了我成长过程的一道难点,我解了它十多年。
高中二年级,我最喜欢的姥姥被检查出了耳癌,我一度处于一种崩溃的状况,伤心、失眠、易怒、幻听……直到有一天,我和她一块给树刮皮,她忽然张口:“树的腐烂病,就跟我的癌症一样,治不好。”“大家有一天都会死,存在于土壤里,散布在每一寸空气里,可能又会组成其他生物……”
自从有了那次交谈,我才试着让自己放手,但这个过程并困难。
多年后,才慢慢感悟:怕死,是人的天性,但因为大家自小缺少死亡教育,才会对弥留之际家人感到惊惶失措;大家没死亡教育,当孩子问起大家什么是“死”时,大家总感觉不吉,避而不谈。然而,孩子如果是得不到正确引导,没办法获知真相,极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下,产生错误或片面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3
女儿4岁那年,在游乐场和小朋友正讨论着各种刺激的玩法,一个孩子问她:“你最怕什么?”
她说:“什么都不怕,除去死。”“为何怕死?”
“怕见不到她。” 她指了指我说,声音很沉稳,好像有超越这个年龄的领悟。倒是我,把脸转到旁边,不敢看她。
我不知什么才算是正确的死亡教育,我只感觉我和她都应了解,对于死亡,大家再如何害怕、悲伤,可还是要去面对。只有了解生命有消逝的一天,大家才了解爱惜生命;只有了解自己随时会有停止呼吸的一天,大家才会珍惜跟家人在一块的每一秒。
如何让孩子认识死亡?对于这个沉重的问题,可能大家可以用一些轻松的方法来讲。
简单禅意的讲解
所谓理解,需打造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大家的讲解是无力的,因此,大家可以编撰些禅意盎然的答案告诉他,等他有了阅历,自然会理解。我的闺蜜A小姐3岁时问过她妈什么是死亡,她妈说:“去世了的人会到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在那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保护你,叫你变成更好的人”于是,她妈的这句话成功地讲解了死亡,同时给了A小姐一个前进的动力。
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
目前不少少儿绘本都涉及“死亡教育”的内容,譬如《爷爷变成了幽灵》、《奶奶的护身符》、《我永远爱你》、《汤姆的姥爷过世了》、《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范文。绘本最大有哪些好处是,它可以很自然地切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某种宣泄。解释说明大家没办法生动言说的灾难、离别和死亡……我一位同事告诉我,他爸爸妈妈给他读的第一个绘本故事,就是关于鲑鱼每年洄游怎么样完成生死轮回的,他刚开始的生死观就在这个绘本里塑造而成。
教育他们用科学的办法看待问题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讲,他们已经拥有肯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个时候大家就要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见地来看待这件事。
大家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小溪如何从结冰到解冻,冬去春来,又开始流淌,看看人是怎么样出生,长大,老去,死亡,让孩子认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开始和终结。在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父母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让他们掌握尊重和爱惜生命,并了解今天的要紧,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生命水平。
大家要帮助孩子培养爱惜生命的安全意识。大多孩子对很多潜在的危险是没认知的,譬如去河边,他们感觉水有趣,因贪玩就会往河中间走,不了解其中危险,随后意料之外就发生了。
借助日常的节日
清明这种节日,其实正是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好的机会,在祭奠亲人时,父母可以可以参考孩子的年龄段、同意能力、适合地跟孩子聊聊死亡。譬如从诗词描写或者动物、植物的死亡中正面积极地引导,告诉孩子们死亡就像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当和孩子谈到祖辈的时,可渐渐引导孩子坦然面对死亡。让孩子感觉到生活命的结束是什么问题,能让孩子更了解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掌握珍惜跟家人在一块的时光等。
是的,引导孩子理解死亡,最好的方法,就是记住爱。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