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爸妈妈都没想过孩子为何会整日沉迷于互联网,只不过盲目地去管教孩子但又管不住。其实,孩子沉迷互联网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玩游戏上瘾源自心灵的迷恋,而不是肉体的控制,因此父母在发现孩子喜欢打游戏的时候,千万不要以简单暴力的打骂或者断绝经济来源等方法去阻拦孩子打游戏,不然你会发现孩子出现了更多问题,譬如打架、偷钱等等。
孩子手机成瘾父母如何办
1、找到“上瘾”缘由,对症下药
孩子沉迷手机,日常缺少人际交流和亲子交流。父母假如想改变这种情况,第一就要走近孩子,知道孩子的内心需要到底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地帮助孩子脱离互联网的控制。
2、规定时间,奖惩分明
应当限制孩子的用法时间,由于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过度放任还是严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确的做法,做到有肯定的奖励,没做到也有肯定的惩罚,根据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增强自控力
当孩子要玩电子商品或是不可以停下来时,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譬如一些玩具、讲故事、家庭游戏去公园散步,或者培养一些孩子的兴趣技能,画画,游泳,跆拳道之类,由于孩子之所以沉迷玩电子商品,非常大是什么原因因为没人陪同玩,或者爸爸妈妈少伴随,另外也要适合地加大孩子的自控力。
3、爸爸妈妈得做榜样
爸爸妈妈的榜样用途非常重要,由于孩子的意识形成总是是源自爸爸妈妈的行为,看到爸爸妈妈在用,孩子玩的意愿总是会愈加强烈。因此,下班回家后,父母们请将手机和Pad等放一边,好好地伴随孩子。
孩子手机成瘾,根源在哪
1、手机是逃避现实的工具
学习重压大、人际关系复杂、家庭环境不和谐等等,这类原因都会让孩子选择用手机逃避现实的烦恼。在手机上,他们可以聊天、发朋友圈、打游戏、看视频,感觉到归属和认可。他们可能感觉,在日常,他们没足够的机会或能力,和其他人交流和互动,或者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2、手机是社交利器
在虚拟世界中,孩子可以轻松与朋友互动、结识新朋友,获得社交归属感和认可感。在手机上,他们可以聊天、发朋友圈、打游戏、看视频,感觉到归属和认可。他们可能感觉,在日常,他们没足够的机会或能力,和其他人交流和互动,或者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3、手机是探索世界的窗口
手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常识海洋,孩子可以满足好奇心,拓展视线,学习新常识和技能。在手机上,他们可以搜索各种信息,学习各种常识,观看各种内容,感觉到新鲜和刺激。他们可能感觉,在日常,他们没足够的资源或机会,去知道和体验更多的事物,或者追求我们的兴趣和梦想。
4、手机是习惯也是依靠
长期的手机用,会让孩子形成习惯和依靠,很难控制自己对手机的用法时间和频率。他们天天都要花很久在手机上,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那种情况。他们对手机的刺激和奖励,产生了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反应,使得他们很难放手手机,甚至出现一些戒断症状,譬如焦虑、烦躁、失眠等。
5、手机是表达自我的方法
沉迷手机可能是孩子对抗爸爸妈妈管教、表达自我个性的一种方法。他们通过手机,可以展示我们的风格和态度,或者挑战爸爸妈妈的规则和期望。他们可能感觉,在日常,他们没足够的自由或尊重,或者没被理解或同意。
如何让孩子适当的用手机
1、满足孩子在现实日常的需要。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目前的孩子都已经拥有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保障,那样爸爸妈妈就应该和孩子之间打造情感链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既能够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亲子关系的相处当中来,也可以解决孩子沉迷于手机的问题,这也可以让孩子想面对面地和爸爸妈妈去正面交流,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再不是那个幼年时期只须爸爸妈妈抱在腿上讲故事就能的小宝贝,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可以真诚的对待,父母要用温暖的拥抱来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尴尬。
2、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不少孩子的生活被概念为学习,此外,没什么事情可言,那样孩子在假期假如能获得手机,就会紧握住不放,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一个适合的学习计划,既能够让孩子有空闲放松,也可以让孩子有空闲学习,不要让孩子的生活过于单一,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只能让孩子想要逃离。
3、增加孩子在现实日常的认同度。
爸爸妈妈应该帮助孩子在现实日常去认清自我。并且拟定适当的计划,不断地健全自我,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爸爸妈妈要给予孩子肯定的认同与鼓励。这在日常找到了收获感,孩子才不会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求安慰,这也可以鼓励孩子在遇见困境的时候有勇气去面对,当孩子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且信心十足的时候,就不会再一路依靠于手机。
4、定时选材。
和孩子约定好玩手机的时间,并引导孩子去挑选内容,这既能够让孩子放松,同时也可以满足孩子玩手机的需要。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只在手机上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爸爸妈妈要适当的安排时间伴随孩子去发展我们的眼界,鼓励孩子去看到更多的美好,这才能让孩子放手手机,想走出家门,感受日常更多的乐趣。